少子化成為國安危機,衛生福利部為此推出107年-113年為期七年的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目標要提升生育率、實現性別平等、減輕家庭育兒負擔及提升嬰幼兒照顧品質,在減輕家庭育兒負擔一項,提出0-6歲國家一起養的口號,作法有加速擴大公共化教保服務量、以準公共機制補充平價教保及輔以育兒津貼達到全面照顧,台北市議員吳世正說,台北市目前已布建公辦民營托嬰機構80家,準公共化托嬰機構130家,共可收托0-2歲嬰幼兒5,710人,然而也僅佔北市未滿2歲人口的18%,尤其公托一位難求,今年抽籤完畢後,扣除重複登記之淨候補人數仍有3,208人(統計至8月5日)。
由於公托登記可選擇一家公辦民營托嬰中心及一家社區公共托育家園,根據社會局統計至8月5日,仍在候補公托的人數有5,140人,12個行政區中,最難候補上的是大安區,候補人數是實際收托數的5.4倍,信義區次之,候補人數是收托數的4.9倍,松山區及中山區候補人數都是收托數的4.8倍,相對比較有機會候補上的是萬華區,候補人數是實際收托數的1.4倍,北投區候補人數則是收托數的2.2倍。
相較於供不應求的公托名額,準公共托嬰機構則有供大於求的問題,111年核定收托總數4,010人,但實際只收托到3,234人,收托率80.6%,在12行政區中,收托率最高前三個行政區分別為大安區90.3%,信義區85.1%,士林區84.9%,收托率最低三個行政區分別是北投區69.4%,大同區71.9%,中正區74.5%,而就算將公托的淨候補人數3,208人減去準公托尚餘的776個名額,公托缺口仍高達2,432名。議員詢問社會局明明公托需求仍高,為何準公托仍有收托不足的問題?社會局要如何將家長送托需求導向準公托?
而社會局預計到116年會再增加27處公托設施,收托人數573人,而公托名額最不足的大安區要到113年才會增加1處社區公托家園,收托12人,信義區明年會先增加一處公辦民營托嬰中心,收托40人,到116年為止共會增加5處公托,可收托166人,中山區也要到113年才會增加2處公托,收托52人,但同樣對公托有高需求的松山區到116年為止卻完全沒有新增計畫。
議員吳世正說,由於少子化趨勢仍是進行式,近年也出現另一種聲音,認為繼續增加公托恐怕會成為蚊子館,但看看日本的例子,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王兆慶執行長撰文指出,日本2012年出生人數103萬餘人,到2021年減少為81萬餘人,但是全國托育服務可招收名額卻從224萬個兒童增加到301萬個兒童,實際就讀保育所或幼稚園的幼兒也從217萬人增加到274萬人,可見少子化並不等於托育需求降低,主要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母親就業比例提高,雙薪家庭有較高的托育需求,一是政府政策引導,在供不應求的地區讓想托育的家庭都能獲得托育服務,因此社會局仍應努力增加公托服務,滿足家長需求。